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為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。由于鐵制工具的使用,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;加上"宗廟之犧,為畎田之勤",把用為祭祀的牛放去耕地;西門豹治漳水開十二渠以灌鄴田,蜀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,使四川成都平都,活野千里受于堰,等水利的興修;農民"早出暮歸,強乎耕稼樹藝,多娶菽粟",生產積極性的提高,使生產力有了很大發(fā)展,物資財富大為增加。這就為酒的進一步發(fā)展提供了物資基礎。所以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酒文化十分興盛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的酒風較西周前期要興盛許多,這不僅僅表現在士大夫階層。由于周王朝的衰落和各諸侯國在政治上的獨立,周室的禁酒令名存實亡,民間的飲酒已成為公開的行為。“狗猛酒酸”的寓言便很好地印證了這一現象。這期間,各國涉及軍事、政治或謀略與酒有關的故事頻頻發(fā)生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“魯酒薄而邯鄲圍”、“秦穆公賜酒施恩惠”及“楚莊王觥籌絕纓飲”。
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
“魯酒薄而邯鄲圍”的故事發(fā)生在周室漸衰的時代,說的是楚國的勢力強大起來以后,楚宣王命令天下諸侯備酒前去見他。魯恭公因故來得晚了,而且所備之酒也較薄,惹得宣王大怒,當著眾人的面羞辱他。魯恭公不甘受辱,說道:“我是周公的后代,奉行的是周天子的禮樂制度,曾經為周王室立下了功勞,今天向你獻酒已經降低了身份,你竟還嫌酒薄,不要太過分了。”說完便拂袖而去。
楚宣王大怒之下命令發(fā)兵伐魯,這一消息讓本不相干的魏惠王大喜。魏早有伐趙之意,只是擔心魯國出兵相救才遲遲未敢用兵,如今楚國與魯國發(fā)生戰(zhàn)事,正是天賜良機,便率軍包圍趙國都城邯鄲。就這樣,只因魯國酒薄,趙國便莫名其妙地受到了牽連。
“賜酒施恩惠”的秦穆公曾以五張羊皮換得百里奚為相,是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一位有偉大抱負的政治家,胸懷與謀略自然不同尋常。一次,穆公的兩匹愛駒被岐山的野人(其實就是岐山下務農的奴隸)盜去后宰殺。當他率人趕去岐山時,三百多名野人正熱熱鬧鬧地圍坐在一起煮食馬肉。隨同前來的將士見狀要將野人們抓走治罪,被秦穆公攔住,說:“君子不能因為愛惜自己的財產而去傷害別人, 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,所以很為他們擔心。”于是讓人賜酒給盜馬的野人,直到他們吃飽喝足才率人離開。盜馬的野人大為感動,隨行之人卻都大惑不解。后來,秦穆公率軍在韓原(即今陜西韓城縣西南)與晉軍大戰(zhàn),被晉軍圍困,晉國大將梁由靡已沖到穆公戰(zhàn)車的馬前。在此危急時刻,岐山野人組成的隊伍忽然趕到,拼死將穆公救出,報答了他的恩德。
同秦穆公一樣,因成語“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”而被人熟知的楚莊王也是一位以德治國的賢明君主。在經歷了陳兵問鼎和大勝援鄭晉軍的關鍵之戰(zhàn),奠定了楚國的霸主地位后,楚莊王宴請群臣,并令嬪妃席前助興。酒酣之際,忽然一陣大風刮來,將殿上的蠟燭吹滅;靵y中,王后的衣服被人拉扯,對方似有調戲之意。王后發(fā)現有人輕薄,便隨手扯下了對方的帽纓,走到楚莊王跟前說,有人趁亂對臣妾無禮,臣妾扯下了他的帽纓, 請大王點燈后明察。楚莊王聽后雖有些生氣,但想到席間皆是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,如果為此事動了殺機,難免影響大局。于是他大聲說道,今天飲酒,大家須盡情暢飲,誰的帽纓不扯下,說明他還飲得不夠痛快。一時之間,眾人紛紛扯下帽纓。這時,燭光重燃,誰也不清楚是哪位大臣對王后無禮。后來的結果與秦穆公有異曲同工之妙,在以后的多次戰(zhàn)爭中,楚軍中總有一位大將身先士卒英勇無比,使敵軍聞風喪膽,這位大將就是那位被王后扯去帽纓的無禮之人。“絕纓之事”也因此成為流傳千古的酒中佳話。
除此之外,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灌關于酒的文獻記載也有很多,如《論語》、《詩經》、《禮記》、《春秋》中都有記載。